您的位置 >>师德建设>>心情绎站>>正文

《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学习点滴体会

发表日期:2011/9/21 15:10:16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2151位读者读过

《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学习点滴体会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孙云晓教授《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的专题报告培训,感到十分荣幸,思想认识也有了很大提高。孙教授用独特的方式,风趣的语言,睿智深邃的思想,真诚动人的态度,向我们深入浅出地呈现了内容清晰,知识体系完整的报告。学习专题讲座,在我心中产生了许多共鸣,对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的影响不仅是深刻的,而且是深远的。

    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主体意识、发展良好个性?这是我们所有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孜孜探求、深入思考的问题,无论教育怎么改革,这一点是不会变的。孙云晓教授从“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习惯决定孩子命运”三个观点,在理论和教育实践意义上进行了全面的解读,现学习之余对此问题的认识谈谈心得。

一、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深入领悟其形成与培养的精髓

    当代素质教育思潮的兴起,使健康人格的问题更富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它已从被忽视的角落堂堂正正地走入了教育殿堂的中心。“应试教育” “王希的故事”、“中日少年《夏令营的较量》”……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竟然离我的生活这么近,无不向我们证实了学生心里问题,人格问题的重要性。

    孙云晓教授说:“我之所以反复强调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是因为有健康人格的人,才是走遍天下都可以让人放心的人;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康,他就是表面上再辉煌,都可能随时崩溃。”孙老师的这句话,相信每一个人都赞同。在许多年前,就有教育学家提出过这样的教育理论。在报刊杂志上,我们也常常看到因不健康的人格而导致的悲剧屡次上演,但是真正重视健康人格培养的家长和老师又有多少呢?我们总是在痛惜中淡忘,在淡忘中遗忘。健康人格的培养固然重要,但在功利性越来越强的当今社会,它在一步步后退,为分数让路!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常常不自觉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不能这样,不能那样,所以教育出来的孩子都是“小大人”,外表上看似沉稳,其实心智发育很不成熟,因为在父母长期的庇护下,独立思考、自我管理的能力很差。在现代社会中,显然这样的人已不能适应,作为教育前线的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不妨从以下四个途径入手:

    1、成人榜样的熏陶。
   
《劝学篇》中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真积力久则入” 充分强调了成人言行的榜样作用。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不排除突发事件的影响,但显然它主要还是一个渐进的累积过程。在小学,健康人格的雏形阶段,与个体所处的环境、家庭氛围,尤其是父母双亲、老师的言行都是密切相关的。

    2、认知教育与实践。
    
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其对社会与自我的成熟态度、对合作与竞争的恰当把握都是在系统认知教育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的。身处学校教育的大环境,必然为个体的认知实践提供着许多操练的机会。在班级中,实践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在班级与班级、小组与小组、同学与同学之间,又实践着个人对团体以及对他人的认知,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的指导。

    3、同龄伙伴间的人际互动。
   
非成人干预下的儿童同龄间的互动,是健康人格形成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尤其是在当今独生子女居多、城市居住单元化的现实中,人际互动更是一条不可缺少的途径。总之,同龄间的人际互动,更易使儿童掌握互惠的原则,懂得社会规范的道理,增强自信与自我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4、正确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自我估计过高常导致人格的扩张,而自我估计过低又易导致人格的萎缩。为了防止这两种病态人格的出现,主体必须学会把自我放在与社会、他人及自身前后的对比中来认识和评价,在获得清晰而客观的自我知觉以后,自我教育才是行之有效的。同时,自我教育的能力,既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内在途径,也是主体性健康人格的重要标志。因此,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培养,从根本上讲还要归结到人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上,而这也是当今实施素质教育所强调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二、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持续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好的亲子关系就是好的家庭教育。”“亲其师,信其道。”孩子如果喜欢他的老师,就可能喜欢这位老师所上的课以及他要求的一切;孩子如果讨厌他的老师,则可能讨厌这位老师的课以及他所讲的一切。孩子对父母或他人的关系也基本上如此。

    孙教授对“好的关系”的诠释:“好的关系不是溺爱而是尊重,不是依赖而是信赖,不是包办一切而是独立合作;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真善美的关系,是让人发自内心喜爱的关系,是促使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好的关系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它当然胜过许多所谓的教育。

    作为教育工作者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个学生某一个问题不明白,你讲了几遍他还不清楚,这时你越是训斥,你提出再简单的问题,他越不清楚。相反,冷静的思考,换种讲解和引导的方式,学生会明白问题的症结,同类问题,经过训练,也会很快掌握,但要经常强化。究其原因,今天终于找到了根源,正如张教授所言:当学生出现问题,宽容,有时比惩罚、比责备、比训斥更有力量。学生犯错误、出问题之后,往往有后悔自责之意,是接受教育的最好时刻,此时,如果以宽容之心与和颜悦色,同其剖析事情原委及是非曲直,学生可能字字入心、声声入耳,成为进步的一个推动力。相反,如果不问青红皂白,猛批猛打,则可能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自暴自弃,或破罐子破摔,造成教育的悲剧。

    读书、学习、反思。使我重新省事我们教育孩子和学生的方式方法,我对自己以前的许多自以为是而汗颜,也为孙教授教育子女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尊重、理解,春风化雨的教育艺术由衷赞叹和敬佩。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关键,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与学生共同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尊重、宽容、理解、信任中与孩子一起成长。

 三、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全力服务学生的终身发展

   “你如果养成好的习惯,你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要有了坏习惯,你会一辈子都偿还不了它的债务,这就是习惯。作来一名家长,我们要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入手,使孩子终生受益,并牢记:“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孙教授字字铿锵地向我们阐述了习惯对孩子命运的影响。孙教授成功的触到了我的心灵,引起了我的反思。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要从被动的教育走到主战场。

    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旧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凡是学习成绩好而且稳定的孩子,都具有从小培养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而成绩忽好忽坏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的管理者,我们更应该抓住孩子的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抓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有针对性地采用策略引导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同时加强家校合作,与家长配合共同为孩子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首先提高认识,或者说,引导孩子对养成某个习惯产生兴趣。其次明确行为规范,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清清楚楚。 第三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养成某个良好习惯。 第四及时评估和奖惩,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最后形成良好的环境或风气 ,让家庭生活和学校环境乃至社会风气成为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持力量。 把每一个步骤都细化,良好习惯就形成了。此问题可以作为一个校本课题长期开展研究下去。

    俗话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可见,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每个好习惯或者坏习惯都不是天生的,每个人都可以依据自己的价值取向有意识地培养某种好习惯,或纠正某个坏习惯,坚信习惯是可以培养的。

    总之,孙教授的讲座,内容充实,具体,让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引人深思,这个讲座仅仅是众多讲座中的一个缩影,从每个讲座中我均汲取了大量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精神营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把这种精神营养转化为自己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充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尽管这次活动安排的时间是有限的,但一定会激励学员们的教育热情和教学思考,落实到工作中,为教育的发展贡献一点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