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后反思-柏琳
发表日期:2021/3/11 14:42:09 出处:江宁区麒麟初级中学 作者:张海俊 有1462位读者读过
《声现象》复习课教后反思
柏琳 2021.3.11
在这一次赛课中,我选择的教学内容是第一章《声现象》的复习课,和新授课不一样,复习课是在学生对知识已经有了一定掌握的前提之下,通过教学唤醒学生遗忘的部分知识,并且通过复习课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将这一章的知识框架建构起来,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切忌将知识零碎化,应注意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因此我选择了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这一章的知识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清晰明了地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在上完这一节课后,我也及时进行了反思,感觉跟自己以往的教学相比,有进步的地方,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首先,我将从教学目标的完成度来谈一谈这节课的几个可取之处:
(一)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因为是一节复习课,所以让学生回忆起这一章的知识点并构建起这一章的知识框架是首要目标,因此板书设计上我选择了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这一章分为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三大块内容,另外在帮助学生回忆知识点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去,因此我选择利用“锣”这一工具,既通过“锣”发出的声音贯穿整节课,也不会让课堂显得太过沉闷,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从而能够主动地去思考、勇敢地去表达,推动教学过程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是全程都是教师一直在讲授,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去,而且是主动地参与,这一点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的地方,重点是要让学生敢表达,从学生的表达中我才能更清楚地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学生是怎么想的,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过程。
(二)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因为我想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当中去,并且希望他们能够更深刻理解响度和振幅、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所以我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上,让学生上台做演示,从学生的演示中也能够发现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强调探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以上是我在这节课中的几个可取之处,但也有几个不足之处:
(一)在利用“锣”来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时,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在演示快敲、慢敲让学生听声音时,没有控制好两次敲锣的力度一样;第二,通过快敲、慢敲来改变锣振动的频率这一做法存在歧义,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上,在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时,可以直接让学生利用钢尺来进行探究,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
(二)上完这节课后,在批阅学生的课后作业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响度和音调还是不能够清楚地分辨出来,这就说明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没有做到位,因此我认为在后续的教学中,让学生听声音时,不能笼统地让他们听声音或是听响度、听音调,可以直接让他们听声音的大小、声音的高低或声音是沉闷的还是尖脆的,让他们直接感受到音调和响度的不同。
(三)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关注还不太够,有些坐在角落里的学生课堂上注意力就不太集中,这种情况在复习课的课堂上要尤其注意,以后要多让这样的学生回答问题,促使其参与到课堂上去,此外也要多想方法让自己的课堂生动起来,比如在这一次的课上通过“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也要多想想办法,让课堂变得有趣,让学生学得有效。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公开课的教学反思,通过这一次的赛课,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发现了更多的问题,感谢学校给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这一次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感谢师父以及物理组的每一位同仁给我提出的宝贵建议,在今后教学中,还要多听多想,多反思多研究,在不断的反思中更快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