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课堂有效性的十大教学技能
发表日期:2009/12/4 14:56:26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060位读者读过
提升课堂有效性的十大教学技能
一、观察技能
观察的意蕴:教师角色的变化 教学理念的变化
观察的内容:
n 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
n 观察学生的交往状态
——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彼此支持、没有对抗和拒绝
n 观察学生的认知状态
——学生是不是在动脑筋,进行深度思考
n 观察学生的参与状态
——学生是否注意力集中、在真正进行学习
观察的技术要求
n 有意识
n 参与者(改进式)
n 渗透式(注意分配)
二、倾听技能
倾听的意蕴:
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述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n 行为层面上的“听”
n 认知层面上的“听”
n 情感层面上的“听”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认真地倾听,而且还要适当地做出回应。
回应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一般常用的有:
(1)认可
(2)重复、重组和总结
(3)自我暴露
(4)鼓励对方
三、讲授技能
n 讲述(讲事)
n 讲解(讲理)
n 讲读(范读)
n 讲演(讲座)
讲授技能
n 深入浅出
n 感染力(动作和语言的感染力)
n 必要的废话(营造听讲的氛围)
n 针对性
n 启发性
四、导读技能:
教师的引导能够保证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思考路线上进行有意义的探索,从而避免学生盲目的瞎猜和无效的活动,这是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的关键。
当然,教师的引导不能太具体、太“露骨”,否则就无需学生的自主活动。
教师的引导必须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而不达,从而给学生留下自我选择、判断、联想、开拓、发现、创造的思维空间,要记住,思想一定要在自己学习的“阵痛”中产生出来的,这样:
才有价值,
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才能对其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设问技能
n 问题的价值
n 问题的难度
n 设问的时机
学生的思考一般是随着教师提问的线索而转移的;应有必要的思考时间、明确的思考目标、相应的思考机遇、强烈的思考动机、愉快的思考情绪等等。
首先,教师的提问要有针对性。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进行提问;要针对教材内容本身隐含的矛盾,与常规说法不同之处进行提问;提问要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实际和“最近发展区”,切莫把提问当作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导致“对话”难以顺利进行。
其次,提问要有探索性和开放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多设计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和可探索的余地,能激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能让学生借助已知去探索未知,而非拘泥于所谓的标准答案。
六、导入技能(包括情境创设技能)
n 情境氛围
n 学科特色
引人入胜,“引”指的是“引出课题”和“进行指引”,“入”是让人处于某种状态或境界。“引”是手段,“入”是目的,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引人入胜指的就是在一节课的起始阶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对某一课题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或境界的教学行为。
七、小结技能
n 承上启下
n 意犹未尽
结尾无穷指的是一节课的结束阶段,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升华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并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行为。
如果开头的艺术是为将学生更好地引到教学胜境之中,以求收到最佳效果的话,那么结尾的艺术,就是要将教学小课堂带入人生大课堂,将最佳效果从课堂之点辐射到课后。
八、管理(调控)技能
n 机智
n 调节
活而不乱 形散神不散
有七个方面综合衡量:
1.频率,是否经常发生
2.维度,是否影响其他学生正常学习,影响面多大
3.强度,对个体和他人的干扰程度
4.时间,持续时间多少
5.态势,有无自然消失的可能
6.刺激源,是否来自课堂
7.离差,是否偏离学生的年龄特征
教师应该向学生公开表明自己的主张和赞赏的正确行为,建立课堂教学规范,强化和巩固课堂规则和秩序,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
九、表扬技能(激励技能)
n 表扬
n 批评
赞美肯定式的激励(肯定学生优点和长处)
批评中的激励(发现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语言方式
动作方式
眼神方式
十、板书技能与多媒体应用技能
n 重点、醒目—给学生留下什么
n 适时、适宜—有用 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