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笔记:教育是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
发表日期:2008/4/5 20:46:45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2115位读者读过
2008-4-3
读了袁振国教授的《教育新理念》,对照当下的教育,我首先想到的是---教师,还有多少理念亟待更新?有多少节课,我们精心设计教案、精心确定目标、精心设计问题、精心设计情境、精心设计环节、精心求证标准答案,又精心在课堂上演练、精心提问、精心解答,再以自问自答或师问生答的方式将问题解决得圆圆满满?有多少节课,我们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在一切按计划运行的程序中迎来了下课铃声,在热闹或不十分热闹中自鸣得意地离开教室?当我们沾沾自喜并以为这就是教学艺术时,作者如是说:“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我把这种教育称为‘去问题教育’。”
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增高,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少,问题意识越来越淡,羞于表达的人越来越多,思维越来越单一、教条,这无不是“去问题教育”的结果,也是基础教育阶段一个较为明显的现象。教育是要让学生心智开化,使他们脑子越来越灵、思维越来越活、问题越来越多、能力越来越强……唯有如此,教育才是顺应人性发展的“好教育”。而现今的一些学生有知识没能力、有文凭没水平、有学历没思想、有躯体无情感……这样的学生还谈什么综合素质?还谈什么发明创造?
学生为什么越来越没有问题?每堂课,老师都预设了若干问题,老师的任务就是与学生共同寻找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任何与标准答案有出入的回答都被一一否决,真理永远掌握在老师手里。这期间,学生几乎没有提问的机会,学生长年累月地跟着老师的思维转,被动地接受,被动地思考,被动地训练,个人空间没有了,好奇心没有了,活力没有了,愉悦没有了,主动性没有了,野性没有了……教学改革的任务就是推翻一言堂,减少课堂预设,将答案多元化,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将问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的职责就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单纯地传授知识、以学生分数为荣的教师,应该好好反省了。“开放的、非标准答案的”研究性教学,“自发地产生于学生中间,经常是生活化、任意化的”,为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转变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循序渐进一直是我们学习所遵守的基本原则,在学习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易而难,这种层递式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但“对于创新思维,对于尽快接触科学前沿却成为障碍”。随着网络的普及,知识总量迅猛递增,面对新的知识结构,如果我们依然按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事教学,而不谋求跳跃式学习,这将有很大的危险,因为“我们离当代的知识、离知识的前沿越来越远,永远接触不到科学研究的前沿”。这种现状如果不及时警觉、扭转,不仅教师和学生要落伍,整个教育乃至以教育为后盾的科技都将难以领先于世界。
教师要担负起为祖国培养人才的重任,单凭原有的知识基础、单凭一本教科书、单凭在题海里磨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单凭满足于教书匠的现状、满足于取得的点滴成绩、满足于对教学实践的肤浅认知,更要不得。教师要富有激情和理想、富有挑战精神,要敢于放宽眼界、广泛接触现代前沿信息、及时更新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在夯实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跳跃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意识;鼓励他们不断超越自我、挑战人生,尽快构建“符合自己能力结构和兴趣结构的知识,有利于自己创造性地转化的知识”,进而构建活性知识链,确立新的知识观,因为“知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的本质不在于它的确定性和稳定性,恰恰相反,知识的本质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在于它的不断变化,在于不断地推陈出新”。
要应对新的社会形势,教师仅有一桶水是不够的,必须有汩汩涌动的一泓清泉。教师必须以饱满的热情永不停息地学习研究,养成思考和归纳的习惯,“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做一名“有教育思想、教育风格、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应该对教育活动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自己独特的追求,有独立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和能力。应该使教育过程成为实现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作者:韦清)
选自------《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