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师德建设>>教学随笔>>正文

学生是什么?

发表日期:2007/11/26 19:26:37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2097位读者读过

 

学生是什么?

2006-11-30

    家长与老师相遇,大多数会问:“孩子最近考得怎么样?在班上排名如何?很少听到家长和老师谈及孩子喜欢什么运动,有什么业余爱好。

    既是家长又是教师的我,也不自觉地拿分数和排名同家长谈话。与学生谈话时,习惯问学生:看了什么书?每天都写笔记吗?看英文了吗?”可是,生活难道除了看书、写文章、考试,就没有其他?

    也不知道为什么,也不记得从何时开始,我们越来越不将学生看作一个有着多样兴趣爱好的人,一个有着多种能力和潜质的人。只看见分数、绩点、排名这些数字,却看不见人。如此衡量学生,好像不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一个正在长身体的人,也不是心理和智力都在发育变化中的人,而是由分数、绩点、专业、学校、排名等组成的数字人”。

    我感到自责,感到无奈,在小学是这样,中学是这样,到了大学还是这样。将来毕业时,学生依然如此!作为人的学生,他的性格、爱好、健康乃至个体还有存在的空间吗?

    为什么学生的身体健康、兴趣爱好、脾气秉性、爱心和善意、孤独和忧郁、寂寞与焦虑、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这些与生命俱在的重要事情,都不被我关注,而那些身外之物,那些数据指标却占据了学生生命的内涵?

    学生是什么?比分数和考试更重要的是什么?学生的健康怎样?精神状态如何?作为人的学生,这些当然是比分数更重要的事情,我为什么没问过学生?没有和学生交谈?好像从来也没有对学生说起过!

    废除科举制度已101年了,今天的分数科举”依然存在。先秦时代,既无科举,亦无大学,那时连纸张还没有发明,但是,书于竹帛的《论语》,两千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仍在读。《孙子兵法》被军校和商学院同时奉为经典,作者也没有经过什么考试,没有用分数测验他是否聪明。今天大学教授中,绝无一人敢说自己写的书,比得上《孙子兵法》。

    我们敬重这些先人,因为他们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他们的故事代代相传。所以他们才被尊为圣人和导师。先是人,而后成为圣人,这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区别于宗教或神话。

    作为家长和教师的我,不赞成反智主义”,也不反对精英阶层”,更不支持白卷英雄”。我不反对考试和分数,只是希望,当我们在考虑学生的问题时,首先想到,学生是人,是正在长身体的年轻人,是心智尚在发育的缺乏社会经验的人,是需要与同龄人交流感情的人,他们需要被人关心、帮助、爱护,也需要关心、帮助和爱护别人。然后,才是考试、分数、绩点和排名。如果没有前者,单纯强调后者,便没有了意义。

    不仅如此,学生还是会唱歌的人、会作曲的人、会画画的人、会演戏剧的人、会写小说的人、会讲故事的人、会恋爱的人…… 还有更多的角色:他们是晚会的主持者,是聚会的召集人,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他们的朋友圈子,甚至有他们自己的语言,我们听不懂,可是我们应该学会听懂。

    作为家长和教师的我,当然希望学生努力去学习、考试。但我也得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了学生是谁?不会因为学生的一次考试失误,就影响了我的情绪,也不会因为多次考试不理想,就影响了我对学生的看法,甚至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正常毕业,也不应该影响我对学生的期待。

    对学生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健康、道德、审美、热情、兴趣、爱好,如果他善良、诚实、忠厚和助人为乐,那就不在乎考试是不是能拿高分。家长和教师要关心学生作为人本身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关心其他人,以及全人类本身的问题,才能了解人类全面发展的需要,关注人类今天的生活和明天发展的问题。

家长是人,教师是人,学生是什么?学生也是人。“人是高山大海,“分数只是小丘小溪;“人是蓝天苍穹,“绩点仅是天上的一星一辰;“人是一部伟大的史诗,“排名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标点一个符号。

(中共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吴志攀)

                                                    ------
摘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