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师德建设>>教学随笔>>正文

海门东洲中学成功秘诀之二 ¬¬¬¬¬狠抓教师专业成长

发表日期:2009/11/10 19:35:40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836位读者读过

东洲中学挂职手记(三)

海门东洲中学成功秘诀之二 ­­­­­­­­­­­——狠抓教师专业成长

                                          麒麟中学   陈斌

    教师队伍是学校立校之本,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保证。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是学校建设永恒的主题。东洲中学办成一流品牌学校,首先靠的是建立了一支与办学方向、办学规模、办学地位相适应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有强烈的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和品格、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有前瞻性的教育教学理念及发展意识,掌握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学专业知识,教学科研能力强,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活动影响力。

    东洲中学之所以能成为全国名牌初中,关键是教师队伍建设非常有效。无论是教师群体性成长还是个体性成长,东洲中学都注重目标的引领。

    在教师个体成长上,该校建立了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袋,要求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按短期、中期和长期设计和规划成长计划和目标;教学上,通过组内汇报课、示范课、校内观摩课、校际交流课、国家省市评优课多渠道推出教师,参与学习、吸收经验;科研上,开展形式多样,多层次的课题研究,教师个体结合自身参与研究,开阔视野,激活思维,增强教研意识。

    在群体性成长的引领上,该校精心打造不同层次的教师群体。名特教师群体引领强调“放”。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筛选教学内容,设置课程,调节课程,也可按照自己设计的路径发展。骨干教师群体引领注重“激励”。工作5年以上10年以下的教师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系统尚未形成之前,教师专业发展常会出现一个相对停顿状态时期,对这部分教师主要采取用激励去引领的方式促进其成长,确立名师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肯定和提携青年教师成为他们进步的动力,激励其成长。青年教师群体引领狠抓“学习”。对青年教师培养,成立了“青年教师学习中心”,把教学设计、案例撰写比赛等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训作为对新教师培训的重点。学校搭建了“东洲大讲堂”,每周请优秀班主任讲“我的治班之道”;请教学骨干讲“我的教学故事”;请优课获奖者讲“我的课堂精彩瞬间”;请读书心得获奖者谈“我的阅读收获”;请外出观摩学习者谈“我的听课感悟与培训体会”。台上台下互动交流,对话生成,碰撞智慧。除此之外,“东洲大讲堂”还请来全国知名大师与我们面对面,提高培训层次,引领教师专业深层发展。学校逐步形成一个有着浓郁学习氛围的学习型群体。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希望,促进他们尽快成长是东洲中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东洲中学着重开展了“两会两活动”。一是安排了“青年教师拜师会”,制定《青年教师发展计划》,给青年教师搭建舞台。目前东洲中学海门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基本上都有2-4名徒弟,每次考核师徒捆绑,以此督促师傅尽心尽责、徒弟全力以赴。二是举办“青年教师风采展示活动”,内容包括粉笔字、钢笔字、普通话、随堂课,每次考核全部在教职工大会上举行,做到当场评分、当场亮分,并颁发单项奖和综合奖。三是进行“青年教师每月一课活动”,东洲中学专门安排两位教育经验丰富的老师每月在每位青年教师课务中抽听一节课,并逐一点评、打分。每次考核要么在全体教师大会上公布成绩或者名次,要么索性就在全体教师大会上公开亮相,“出丑”的人不少!对此,张校长的说法是:“现在不让你尴尬,将来你会让学校和学生尴尬。现在让你尴尬,不就是为了让你将来不尴尬?”四是每学期末进行“青年教师述职活动”,近三年毕业的青年教师向由全体行政组成员、学科部主任、教师代表组成的评委会逐一总结一学期的得与失,评委们根据述职与平日教学等表现进行综合亮分。之后行政组人员分工与他们交流,鼓励先进,提出希望,督促进步。五是东洲中学还聘请教学能力优秀、身体状况良好的退休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督导,每周对3年内的新教师听一至三节课,并及时评课、反馈。每月月底由督导组长公布听课情况,并报校长和教务处备案,作为年度考核的依据之一。东洲中学这套教师队伍建设的做法,给新教师的成长提供保障和条件,新老教师互相促动,有利于打造一支精良的教师队伍。东洲中学青年教师在这样浓郁的氛围中已显示出勃勃生机,一部分青年已在全市活动中崭露头角。

    另外无论是群体性还是个体性的成长,该校都强调和注重阅读、反思在专业成长中的作用。对阅读和反思有明确的层次目标要求。阅读专业书籍,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学习他人成功的教学,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阅读非专业书籍,陶冶情操,认识自我,理解生命,丰富自己的人生。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他人的教学实践,吸收借鉴,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为了深入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该校制定了“个性化成果实施办法”。要求语文教师每月交下水作文一篇,英语教师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一则;数理化教师每月精选教学同步试题,并提供简单的解析过程和适应范围;政、史、地、心、生、音、体、美每位教师至少提供一份与课堂同步的相关资料,这些成果分别上传到校园网上供全体教师共同使用。这一办法实施后,许多学生反映课堂容量增大了,课堂活力增强了。这一举措又成为东洲中学实施课革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该校在学期排课表时都为每一位专业教师空出半天教学时间进行业务研讨。研讨活动主要分两部分,一是课例研讨,学科部上一堂实验课或研究课,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反思、修正,切实有效地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二是预想下一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避免教学失误,以提高教学效率。每次活动都采用“三定”,一定主持人(由学科部主任指定每次活动的组织者),二定内容(由活动主持人确定活动主题,以保证活动的实效性),三定形式(由主持人确定活动方式,如专题研讨、集体备课等)。每次活动要求及时做好记载,每月汇总后向教务处汇报一次。教师与教师之间不断地交换信息,分享经验,获得快速发展。

     该校还十分注重成长协作的群体性和层次性,着重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课题《初中教育区间校际合作与交流研究》为依托,建立跨国界、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教育互动平台,构建了“初中教育区间校际合作共同体”,与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泰国等友好学校,与国内陕西咸阳、浙江桐乡、广西柳州、山东青岛、上海等省外学校,与扬州、无锡、苏州等地学校,与南通地区各县市示范初中建立友好协作单位,为该校教师构建发展平台。派送优秀教师至泰国、马来西亚等国进行中长期教学交流,外派一名教师在菲律宾担任督学,负责辖区内所有学校的华文教学;每年都有教师参与新加坡德明政府中学双文化“浸儒计划”的教学任务;几年连续聘请英国、美国教育专家来校作专题学术报告;平均每一个月有20名教师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友好学校来校进行学术讲座或执教展示课……教师的专业成长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营造了积极乐教、敬业实干的氛围,教师迅速成长。

    为了进一步拓展教师的教育视野,东洲中学每年引进8名左右德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英国牛津大学博士生等外籍教师,定期为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培训。同时,还积极安排教师到境外进行教育学习和考察,回来后撰写学习心得,向全体教师汇报。例如,与国外的联盟学校——新加坡德明政府中学联合进行教育教研活动,两校互派教师和学生进行会课交流,最近两年中,两校就有几百名师生进行了相互交流。与国际名校的交流使东洲中学教师亲临国际教育改革前沿,丰富了教育理念,提升了课改实施水平。

    对于教师而言,最切合实际的教学研究是行动研究法,所以,东洲中学激励提倡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不提倡建立某种高深的理论,而是要求教师们的研究目的为教学服务,为“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而服务,并尽可能地成立研究课题,将教学研究规范化、科学化,课题涉及各课专业,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率达100%,东洲中学力图使每一位教师都从“教书匠”变成为“教育家”。目前,该校已有课改课题全国级五项、省级六项、南通市级七项,海门市级课题六项,成为海门市课改课题最多的一所学校。

    该校狠抓教师队伍建设,从未松懈过,现已硕果累累。

    学校创办人张炳华校长是江苏省人大代表,先后被授予全国推进素质教育先进个人、省心理教育专家、省劳动模范等称号。学校现有特级教师1人,高级职务教师4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以上先进工作者9人;南通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0人;海门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23人。全国优课评比或基本功比赛一、二等奖8人次;在国家、省、市各类学科竞赛中,得奖层次、得奖面在全省同类学校中领先。教育质量优,连续多年在市局组织的教学质量百分考核中被评为特等奖。教育科研成果突出,现承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省级以上课题9个,每年在全国发行教师专著1-2集,省以上论文评比第一名或一等奖112人次,每年在大市以上发表的论文200多篇。

    东洲中学张炳华校长希望学校老师成为有课程智慧的教师,成为有教学智慧的教师,成为有管理智慧的教师,成为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成为有思考习惯的教师。现在张校长的这一目标已基本实现。

     东洲中学就是这样以名副其实的“狠”、实实在在的“新”,走上了一条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