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师德建设>>正文

教师手记 我一直满腔热情地“对牛弹琴”

发表日期:2008/9/23 15:45:39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805位读者读过

教师手记 我一直满腔热情地“对牛弹琴”

我喜欢韩愈,只因这位中国古代老先生将教师诸多职能中的“传道”置于首位。我也一直很固执地认为这个“道”即“做人的道理”。

  从教近16年了,不论喜悦还是失落,面对学生,我诚如同事戏谑我时所说的:“一直满腔热情地对牛弹琴”。是的,“满腔热情”源于我固执地相信:弹总比不弹好---被关注、受熏陶的牛总比孤独、寂寞、无人指引的牛幸运、幸福!

  仅仅给一个班级辅导了一次写作,师与生是真正的“萍”“水”相逢。讲完后,我却和一个男孩交流了近半个小时。事情起源于我瞅见他手背上刺着一个大大的“恨”字,还用红墨水使它更醒目!

  迎着他敌视的目光,我给他讲了我第一眼看到这个字的感觉——一个被恨淹没的人是不会快乐的,我为他而担心而心痛!我又告诉他,“恨”来自于内心觉得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者被人忽视、被人拒绝,甚至遭人歧视,受到侮辱。我更要他记住:改变自己,让别人确实看到脱胎换骨的你,意识到他自己才是愚蠢到家;让别人因为你的优秀而意识到自己判断的失误,并后悔到每一根头发都发抖……唯有改变自己,才能真正改变别人看你的目光!

  当时,我静静地和这个学生交流了好长时间,直到那个请我来讲课的老师招呼着让我快点离开,而且他的声音里明显地流露出一种暗示:这个孩子是不可救药的,你是在“瞎子点灯---白费蜡”。可我依然按我的想法继续完了那次谈话。

  后来,在4000多学生的校园里,我还碰到过那个学生。他正大声叫喊着,一回头看见我,马上低下了头。够了,这已经够了,仅仅一次谈话,他已经意识到应该在关注过他的老师面前表现得有些风度,我对此很满足了。

  不管面对怎样顽劣的学生,我从来不认为语言是苍白无力的,岂不知连古人也有“朝闻夕死”的彻悟,我又怎么会轻易放弃一个专门到学校来接受教育的孩子?即使是对校园里擦肩而过的学生,我也会引导他。

  也许,你会觉得我患了教师“好为人师”的职业病,可我一直坚信:说不说、说什么是我的事情,听不听、听多少是学生的事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得干好自己的分内之事!

  我从不奢望通过一次谈话、一次引导就能够让学生扳正方向盘、端正对生活和学习的态度,我只是希望,在孩子某一刻想要管理自己或者学会管理自己时,不要留下太多的遗憾,不要抱怨老师曾疏于教育和引导自己。

  教师,是一种职业,不仅仅局限于教育、引导自己任教班级的学生,还应该包括那些存在问题的学生。作为教师都应真诚地尽我们所能地施之以良性引导。这就是我在心底给自己规定的职业道德。

  行走于校园,我觉得成功的教师应如一缕春风,随时带给有缘与之相遇的学生以温暖的感觉。也许,这与我长期从事写作有关,也许,这仅仅是教师的一种本能表现吧。

  “你的鞋带开了,小心绊倒你自己。”学生粲然一笑就是给我的“小费”。

  “看,不小心就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说错话了。”正在讲不文明话语的孩子一吐舌头,撒腿跑了。

  不错,我真的是“一直满腔热情地对牛弹琴”,至少,我在弹时还意味着我有热情。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不再弹了,心就结茧了,一个教师的悲哀也就来了。

  我一直这么固执地认为:从教的每一天都竭尽全力地“对牛弹琴”,这一定比精神饱满却无所事事要幸福得多。

  我会关注自己可能遇到的每一位学生,因为,我只想完善自己,做个尽职尽责的普通教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