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例:区级“个人课题”撰写
发表日期:2009/5/27 7:38:18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181位读者读过
江宁区2009年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申报表
姓 名 |
方桂华 |
学 校 |
江宁区麒麟中学 |
类别 或学科 |
数学 | |
文化程度 |
大学本科 |
职 务 |
教师 |
电 话 |
12345678910 | |
课题名称 |
几何画板在探究性教学中应用的个案研究 | |||||
课题界定与 理论依据 |
《几何画板》是一种适合数学教师和学生进行数学教与学的工具性软件。它功能强大却又操作简单,在规定了一些数学条件之后所显示出来的数学结论是客观存在的,它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让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做数学”的环境,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做“数学实验”,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数学体验。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本课题主要是指在初中应用《几何画板》创设情景,开展探究教学活动,研究数学现象与规律,以增强理解能力、探究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学习过程。通过教师或学生操作《几何画板》,来“做数学”、学数学、开展数学实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加深对数学概念的深层理解,拓宽数学能力的培养途径。 (二)理论依据 本课题的支撑性理论主要是新课程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数学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新课程理念要求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因此,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学活动的素材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形成数学教育建构观数学教育建构观认为:(1)学习数学是主体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练习等被动的吸收过程,而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2)这个建构过程依赖于认识主体巳有的认知结构,因此必须具有个体的特殊性,同时,数学知识的建构主要是一个“顺应”的过程。(3)主体的建构活动必然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从而它是一个社会建构这里的外部环境是相对于认识主体而言的,包括学习的内容和条件,认识的手段和方法等,更包括教师的活动。 |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自觉地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整合。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把各种先进的数学教育平台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的数学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数学教学过程中,从而促进数学教学方式的变革,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
研究目标与 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标 1.提高学生数学理解、探究、想象能力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2、在学生数学素质成长的同时,提高自身现代数学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水 (二)研究内容 数学中数形结合,图形变化等教学情景的设置,都是《几何画板》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的对象。通过建立适宜的教学情景,激励学生的求知欲与好胜心,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着“问题解决意识”,以研究的态度去设计制作、记录问题解决方案和过程。再加以反思与评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课题研究通过设计问题发现情景、问题解决情景,减少凭空想象,通过教师演示或学生操作,利用数学直觉思维,开展探究性活动,根据实际问题,引导他们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利用几何画板带领学生做数学实验,从学数学到做数学,在做中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 |||||
研究过程与方法 |
(一)研究过程 1.论证准备阶段:2009年5月~6月,学习相关理论,设计研究方案,申报研究课题。 2.实施调整阶段:2009年6月~20010年3月,制定实施计划,按计划开展研究。 3.总结整理阶段:2010年4月~5月,收集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二)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分析法: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案例分析研究法 : 对新授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要采取案例研究法,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 | |||||
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
(一)课题研究的条件 本人担任校教科室主任职务,2007年以来先后任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道德失范的成因与对策研究》主持人及主持研究江宁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的研究。承担的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个人课题”《初中数学课堂探究教学有效性的对策研究》顺利结题并获市三等奖,撰写的多篇论文、案例在省市区获奖。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水平和能力。 (二)预期成果 1、文献研究记录; 2、相关论文、课件、教学案例;
| |||||
所在学校意见 |
| |||||
区教育局教育学会审批意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