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科研训>>课题研究>>正文

课题研究《适应性教学策略》的学习

发表日期:2012/4/24 15:31:52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2004位读者读过

               适应性教学策略

 

•1. 什么是适应性教学

•适应性教学指教师在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方法、活动等适应教学情境(特别是学生、课程等)的措施。适应性教学即因材施教的教学。

•在我国,2000多年前的孔子就十分重视根据弟子的差异进行教学,宋代理学家朱熹将孔子的这一做法总结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这一概念便由此而来.因材施教是中国古代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中国教育学的一大教学原则,是西方适应性教学在中国的代名词。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或失者多,或失者寡,或失者易,或失者止,此四者心者莫同也。

•或失者多――贪多务得;或失者寡――孤漏寡闻

•或失者易――浅尝则止;或失者止――畏难而退

•    西方教育史的一个特征是真诚地尊重别人,关心每个人的福利。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更是强调教育要以人为中心,倡导个性化教育,使教学适应学生的发展。班级授课制的出现使教师同时面对多个学生,这增大了教学适应学生的难度,也更强烈要求教学要尽可能照顾学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有效教学要求教师运用教学策略表现出灵活性、变化性、适应性,选择和采取与特定教学情境相匹配的教学策略。

•适应性教学策略要求:

•  ①教师必须学习、掌握众多的教学策略。固守少数几种或一种教学策略的教师,缺乏丰富教学方法、策略库的教师,是不可能成为有效教学教师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努力学习、掌握尽可能多的教学策略,又要善于观察教学情境,根据变化了的教学情境,选择和采取适合的教学策略,灵活运用教学策略。

•②切合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能力和特点进行适应性教学。要求教师认真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教师在教学中研究、顾及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及其特点,并努力使教学切合学生的实际。

•   教学切合学生的实际包括很多方面,如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安排、教学方法等适应学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能力及其特点作出教学选择。

 

③表现灵活性

   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引起并维持学生注意、讲授新内容、提问、布置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等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做到灵活,如教学目标分层次、讲授内容存在抽象和具体之别、问题有水平高低之分、作业有难易差异等,都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

④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速度或进度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速度、进度,适宜的教学速度、进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会使学生遭受学习挫折或轻松无比。  教师选择的教学进度,要适合75%的学生。

◆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潜力,使教学速度或进度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一旦发现教学进度或速度与学生实际不相适应,就要及时作出调整。

◆要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高速度、快进度学习创造条件,增大学生的学习效益。

◆要快节奏或快速度教学。遵循赞科夫的快速度教学原则,教师不能在学生明白了教学内容后,仍进行重复性的讲授。强化学生学习意识,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来。

 

• ⑤选择适合学生的内容

• 适应性教学重要的是教学内容的适合性。因为过难或过易的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学生不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不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更不会努力去学习。 

•教师能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科学组织和安排、意义化、趣味化使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

•要通过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看到教学内容与他们的相关性,对他们的重要性,重视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

•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组织使其适合学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

•要通过选择其难度与学生实际匹配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既不感到太难,也不感到太易,从而更好更快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

•要通过准确生动的讲授,合理的组织和安排,建立教学内容的关联性,使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由复杂化向简明化、由难理解向易理解过渡,从而更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

 

•⑥对学习困难生有针对性施教

•要求教师关注所有学生特别是困难生的进步和发展,为他们的进步和发展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作出相适应的教学处理。

•例如,纽曼(Newmann)和其同事的研究发现,一般学生和差生学习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文化融合”,即教师要欢迎、喜欢所有的学生,对学生有信心,与学生交流,支持学生的学习行动 

•要求教师要研究学习困难生,力争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速度或进度、教学策略等切合他们,使他们在教学中获益,体验到成功的满足,并促使他们在自己的基础上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教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帮助他树立自信心,如多肯定、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常对该生说:“只要你努力去学,就一定会有收获,教师相信你。”在课堂教学时,适当降低要求,让其感受成功。读课文时,读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只要无错,教师就带头与学生鼓掌欢迎,对其表示鼓励。慢慢地,这位同学找回了自信心,成绩明显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