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能生慧,苦乐随缘 (二等奖作品)
发表日期:2016/4/29 15:45:51 出处:本站 作者:葛家宝 有1699位读者读过
静能生慧,苦乐随缘
——读林清玄《心有欢喜过生活》有感
麒麟初级中学教 房燕
很感谢学校给了我这一本好书开始随手翻翻,顿时被甜美自然,蕴含拂理所吸引,我是一位佛学爱好者,在其中我看到了,静能生慧,苦乐随缘的,我们不要去幻想生活全是春天,每个人一生读注定要跋涉坎坷,品尝苦与乐。人生就是从一个梦想走向另一个梦想,从一个遥远走向另一个遥远,不要用烦恼解释生活,原谅生活中的不完美,学会以入世的态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态度去收获,苦乐随缘,得失随缘,这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阅读中感受着灵魂被荡涤,这并非是如沐春风的喜悦,而是检阅生命的庄严。作者总是于最凡俗的生活里引导你探究生命的禅意与真谛,也告诉你人生的修行,生活才是最佳的悟道场。
为什么
作者在整个文集中强调最多的思想就是“活在当下”。很多“治愈系”的文学作品也时常会用这个说法来开解处于生活困顿中的人们。那么什么是“活在当下”呢?“当下”是一个佛教用语,也是时间的最小计量单位。“一个小时有六十分钟,一分钟有六十秒,每秒钟有六十个刹那,每个刹那有六十个当下。”活在当下,就是劝告人们学会融入每一个生命中的片刻、活好每一个最小的时间单位,每个当下都是好的那么每一天就都是好的,每一天都好那么一生就都是好的了。可现实情况是,我们常常不愿或者不会“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我们倾向于悔恨昨天担忧明天,就是不肯活在今天;我们容易在青少年时活在对未来的期盼里,在中老年时沦陷于对过去的追忆中;我们忙着定计划做规划、每天的“to do list”上塞得满满当当,我们火急火燎地追求着过上所谓的高效率生活和跻身成功人士行列。但拼命压缩而挤出来的时间里、在忙碌的空当中我们在干嘛呢?在“空虚”、在“无聊”、在“攀比”、在“计划”着走向更加忙碌的生活中去。
“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mystery, today is a gift, that’s why we call it present.”日本作家田中芳树也说:“早饭在中午之前解决就可以了,葬礼等死了之后再准备也还来得及。”看来中西方的智慧是一样的。学会“不忧昨日,不期明日”,握住上天赐予的每个“present”,专注于眼前,陶醉于手头的那件事,那么,我们就拥有了智慧的人生。
得益于人类生产力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物资匮乏的身影早已经隐去了其可怕的面目,另一种由于物资极其丰富所带来的物欲的爆棚却在使我们变得日益焦虑和恐惧。商场里品类繁杂的商品让我们眼花缭乱选择困难;每一次出行都要为带多少换洗衣服而发愁、瓶瓶罐罐不下十几种的护肤洗浴用品几乎要撑爆那只可怜的化妆包;熙熙攘攘的城市生活让我们着迷、五光十色的霓虹灯闪烁下我们忘记了月光和星空的美好;我们会因为朋友的某个邀约名单中将我们遗漏而耿耿于怀;房子、车子、票子和bling bling 的大钻戒是恋爱和求婚的标准配置,连最为纯净的爱情也镀上了物质和金钱的色彩;在消费中我们容易被名牌绑架和困惑,被广告和媒体宣传牵引着团团转……但我们真的比老一辈的清贫的人们更加幸福和快乐了吗?被抑郁症困扰的、被失眠痛苦包围的、因为失意而酗酒染上毒瘾的、因为失恋而自残自我了断的……这些都是生活在物资富足中的我们当中的人。正如作者所说的:“或许是我们时代的悲哀吧!人们总是向往那些复杂的、多元的、常变的、热闹的,却放弃那些单纯的、一元的、不变的、宁静的生命情调” 。
也许你会说,功成身退后再来谈放下名利物欲追逐的体会或许才更有说服力,否则容易被判定为“酸葡萄”心理作怪,或者被斥为自身的无能而作无奈的辩解。长途跋涉的人都知道,行李越少走得越远越顺畅。人生的路途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为你的生命减负,少些物欲的求索,不要沉沦在复杂中,让生命回归简单,身体和灵魂才得以轻装上阵。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痛苦、失败、成功和快乐都有。为什么有的人活得开心,有的人活得痛苦,这主要是一个态度。一个人要活得很开心,第一个非常重要的态度和方法就是要有不断超越的心,不断地去超越你原来的智慧。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刚开始追求的是物质,世俗的享受,但到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发现这些不能带给你真正的快乐,这个时候你就会进入第二个阶段,就是进入对文明和文化的追求。但即使这样,你也不能躲避人生真正的痛苦——爱别离、求不得、烦恼、生老病死等。所以人生就要迈向第三个层次,就是精神层次。这就要有超越的心,不断地去追求更高的境界。
让我们静下心来,才能看淡一切,让心静下来,你才能学会放下,放下了,心也就静了。静,通一切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