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科研训>>校本研修>>正文

怎样组织教师集体备课

发表日期:2007/11/12 19:31:36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770位读者读过

怎样组织教师集体备课

湖北随州市 张正明 陈明发

一部高品位的影视剧需建立在优秀的剧本之上。每节课能否获得好的教学效益,关键取决于教案质量的高低与否。教案是教师课堂上的“施政纲领”,教师纵有滔滔不绝的口才而不得要领则于事无补,即使抓住了要领而缺少必要的深入浅出也只能事倍功半,只有提高教案的内在质量,才能实现二者有机的统一。实施教师集体备课,则是丰富教案内涵、提高教案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集体备课的运作办法

教师集体备课是在教研组的指导下,年级学科组组织教师开展的集体研读“三书”(大纲、教材、教参)、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其运作方式如下:

1.组织工作:集体备课实行教导主任负责制,负责对此项工作实施全面领导和管理;教研组长进行业务指导,定期轮流参加各年级同学科的集体备课活动;备课组长具体实施。

2.活动方式:采取集中研讨和分散实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研讨即备课组长在集体备课时间里召集本组教师分配备课内容、提出备课要求和应注意的问题,讨论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信息。其中,讨论备课提纲,首先由中心发言人(超前一周安排)提供本次集体讨论的备课提纲(保证本组教师人手一份),备课提纲应包括单元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疑点、课时划分及每课时的课型、主要教学方法、全部知识点、配套资料、练习设计(含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检查与反愧教学注意事项等内容。然后组织本组教师讨论、修改、审定备课提纲。分散实施即任课教师根据审定后的备课提纲再进行创造性的备课,设计课时教案,组织上课和检测等。

3.时间安排:学校可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每学期初编排课表时交叉地确定各科集体备课时间(一般每次不少于3小时),排入课表或教研活动日程,每周开展一次。

二、集体备课中应注意的问题

1.择长性。

分配教师撰写备课提纲,要根据教师的特长来确定,做到择其长,从而使这些负责编写提纲的教师的“长处”无形中变成全组教师的共同“长处”,避免个性“短处”可能给教学工作造成的损失,把全体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调整到最佳程度,形成一个优化群体。

2.超前性。

分配撰写备课提纲的任务和提供备课提纲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任课教师的提纲备课任务最好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一并分配,便于教师早作准备,收集资料,钻研“三书”,术有专攻。备课提纲的讨论一般超前一周进行,保证任课教师有一定时间依据提纲设计课时教案。

3.平行性。

集体备课是学科组教师间的教研行为,应限于在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间进行。可设立年级学科备课组长具体组织各备课组开展活动。

4.同步性。

集体备课的实质是同步教学,具体实施中教学目标、教学进度、作业训练、资料使用、检测评估等必须统一。特别是教学进度和检测评估,一旦失去了统一,就不能在集体研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矫正教学实践。

5.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划定备课任务应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保持其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一般应依据教材的单元或章(节)来划分较为合适,切忌人为地将教材割裂开来。此外,必须把握好统与分的关系,统不能过死。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同时,各班学生有其各自的特殊性,课时教案应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在提纲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去设计,不能集体包而代之。否则,将出现“千人一面”的被动局面,效果会适得其反。分也不能过细,必须以同步教学为基点。

总之,教师集体备课是当前基础教育中提高教师群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一种群众性的教学研究活动,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