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科研训>>校本研修>>正文

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散记

发表日期:2009/10/18 21:18:38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263位读者读过

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散记

海门市东洲中学  张炳华(校长)

 

我们的教师应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求平衡,既要坚持心中的理想,用理想来观照我们的教育生活,又要顾及到现实的可能性,站在现实的土壤上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只有用高于现实教育的理想标准来反思教育现实,才能发现现实教育的不足,从而使教育走向卓越成为一种可能,否则我们的教育将流于平庸。但仅仅在理想观照下的教育要按照理想的标准来改进,还需要考虑到种种的现实条件,否则我们的教育反思将倾向浪漫化,而于事无补。

在“只做天上的星星相互照亮,不做沙滩上的沙石相互碰撞”的基础上,东洲人都要应该是每个人都愿意用自己的优势去引领别人,而别人也愿意去学习同事的优势,形成“东洲式”的创造竞争,提倡相互借助的“跳棋式”的智慧,跳棋者的智慧,就像用眼睛的余光看到的星空更加璀璨,而盯着星星看,最亮的一颗也将在直视下黯然无光。

既然暂时成不了元帅,那就好好当士兵;既然暂时做不了大事,那就耐心做好每一件小事。既然上不着天,那就要考虑下要着地;既然高处不能成,那就要考虑低处肯就。

敬业爱岗(师业)四个特点:敬业、乐业、职业、勤业意识。四个表现:热爱教学事业,追求职业理想、突出教书育人,敬怀奉献精神。

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有清晰的角色意识,老教师就应该像老教师,应该是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榜样;新教师要像新教师,应该是创新、课改、质量的榜样,要始终记住自己曾经也是学生;而优秀骨干更要成为真的优秀教师,应该是纪律、素质、质量、师德等各方面的领军人。

人为什么活着?作为哲人,罗索如是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对人类苦难不可渴抑的同情心。这个回答分别涉及到“情感”“精神”和“道德”三个层面,但本质上说,就只一个字“爱”:爱自己、爱他人、爱知识。

那么教师又为什么而活呢?那就是为爱而守候!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对教育工作心存爱意,那往后的日子将是多么痛苦!没有人会说:我痛恨教师,所以选择了做教师!一名教师不管怎样艰辛也必须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尽快找到教育工作的乐趣!找到乐趣的方法可以套用马克.吐温的说法:“努力吃自己不爱吃的东西,喝自己不爱喝的饮料,作自己不爱做的工作”。事实上,从本质上来说,爱教育就是爱学生。人,都有可爱之处,何况是自己的学生呢!当教师就要学会爱,懂得爱,爱生活,爱学习,爱集体,爱他人,早一天爱就早一天快乐,多一份爱就多一份享受。

如今,“学而从教”也许是我们一个偶然的选择,但“学为人师”肯定是一种崇高的追求,而“学为良师”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做教育工作者需要无私无畏、持之以恒的爱心,“爱”教育的核心是爱学生,爱每一个学生(在目前教育评价体制不完善的条件下,这种爱不受分数的污染也很不容易)。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从成绩最落后的那位学生或者是你最“不喜欢”的那个学生做起,如果能从他们身上找出一些能被你爱的地方,并且能说出他自己也不知道可爱,然后让他自己也明白自己是那么可爱,那么他会快乐,你也会快乐。这样,无论你走到哪个班级上课,就会天天看到可爱之人,天天乐在其中。

一位教师如果象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靠的就是格魅力。如果教师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令学生钦佩,那我们的教育就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

社会似乎对教师苛求太多了:学生说:我要我的老师有演员一样的脸蛋,有模特儿一样的身材,有歌唱家一样的嗓音,有博士一样的知识量,有分析家一样的逻辑;有妈妈一样的爱心,有奶奶一样的耐心,由父亲一样的强大,由爷爷一样的浩瀚……这样我才有读好书的动力和毅力。家长说:我要我孩子的老师是一个神,当我的呵斥不起作用的时候,当我的教育已成无力状态的时候,请你力挽狂澜,迅速将我的孩子教育成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社会说:教师就应该有大海一样宽阔的胸怀,斤斤计较、畏头畏尾这些词从来就应该与教师无缘……

教师难做。因为教师身上有太多的光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伟人培育者;教师是人生引路者;教师是心灵塑造者;教师是品德示范者;教师是爱的传播者;教师是知识渊博者;教师是赤心报国者;教师是无悔奉献者;教师是甘为平凡者;教师是时代推动者;教师是蜡烛,为学生奉献出所有的光和热……;所有的光环都能作成一个牢牢捆住教师的“茧”。教师难做。然而教师也好做。只要坚守岗位、全力付出,只要问心无愧,走自己的路吧。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用一些美好的词语来形容我们教师的,比如:蜡烛,人梯,灯塔,等等。但是我倒觉得,我们的老师很像蓄电池!整整一个学期,我们的老师都忙碌在教学岗位上,为学生不停地释放自己的电,自己的能量;假期了,大家在家里应该好好的放松一下,好好地享受一下假期的快乐,但是我们的老师们又马不停蹄地,冒着酷暑,来到学习了,来充电了。所以呢,我们的老师就像一块蓄电池,不停地放电,充电,再放点,再充电……教育假若停滞不前了,抱残守缺,固步自封,我们的后代,我们的国家,必然会越来越落后于时代,落后于整个世界,必然会遭遇淘汰。为了竞争和前进,教育的改革是必需的!再从教师的行业要求来看,整个教育形势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教师要想顺应这种变化,不落伍,不掉队,那必须有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实践。因此,教师就必须像蓄电池那样,必须不断充电。充电的插座就是教育科研。

教师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成为学生德育的导师,必须从六方面努力:

1.能将新的教育理念不断转化为自身教学行为——一个教师只有将新的教育理念运用到自己教学行动中,才能成长自己。

2.能在不加班加点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改进教学学的方法,不加重学生负担的老师才能得到学生的欢迎。

3.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问——这唯有靠教师下真功夫提高自己的学识和质量。

4.能把“后进生”教育好——一个教师若能根据“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把他们一个个培育好,那才是真本事。

5.能在教研中显露自己的才华——名师之所以出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善于研究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自然会让人从心底肃然起敬。

6.能让教过的学生想念自己——教师必然在这些学生身上下过真功夫,付出真爱,付出真挚的感情。,由此也可以肯定你是在用儿童的心态对待儿童,而且你与孩子在一起永远是真诚的,应此你的心态永远也是年轻的。这也是保持年轻的秘诀。

我们的教育再次反对:认为只要不断地教书,教师就会有不断地成长,只要进行不断地考试,教师水平就能得到成功或失败的体验而不断提高。这是传统式的错误想法。正确的是要不断加强各种层面上的校本研修。校本研修的形式和目的:坚持相长,在师生交往中发展自己,反思实践,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尊重同行,在借鉴他人中完善自己,潜心研究,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己;刻苦学习,在把握教师中端正自己,沟通倾听,在校园文化中愉悦自己。

    人生在世,节好过,年好过,平常日子不好过,过个节日,搞好联欢,掀个高潮,喊阵口号,很容易使大家激动起来,兴奋起来,快乐起来,但过节日过完了,大幕拉上了,高潮平息了,口号消失了,大家回到办公室,才发现平凡的岗位还得一年又一年地坚守,平常的日子还得一天又一天地渡过,平淡的事情还得一件接一件地去做。最难、最不容易地是在平凡的岗位上过平常的日子,做平凡的工作,仍然能高高兴兴、快快乐乐,这才是得大快乐,得大自在。老师们,当你能把这些极小极小极平淡的事情做得有滋有味,有生有色,从从容容,快快乐乐,如诗如画,处处如歌的时候,你自然就能够在每天尽到生存责任的同时,每时每刻都能享受到生存的快乐和幸福!而这快乐会带给你家人,更要带给你的学生。东洲人追求的永远是: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再做一个学生难忘的导师。

教学反思的四环节:这堂课让学生得到了什么?这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是通过什么方式让学生得到的?有没有比这堂课更有效的、更新的教学方法?

追求“有效”就是追求教育的理想,是一种进步,是一种“增值”,其中包括学校管理的“增值”、教师发展的“增值”和学生成长的“增值”。

有效学校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对学习来说,要不快不慢;对功利追求来说,要不急不躁;对形式表现来说,要不浮不华;对人的发展来说,要不荣不废;对教育评价来说,要不偏不倚;对职业良心来说,要不离不弃。

学习李希贵对《测量幸福》中对测量的认识:,他认为,测量要从习以为常的生活中走出来,走进我的教育生活中。例如用测量学去观照优秀学生部分作业不做与成绩变化不大的原因等问题,就会发现深藏在数据背后的“秘密”。他还研究人们学习时记忆力:“阅读的10%,听到的20%,看见的30%,说的70%,做的90%。”尽管这些观点很早就被提出来,但我们教师的辅导仍然非常强调阅读和听。

提升价值是有效教学的崭新追求。其核心价值就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自主学习的态度,自主学习的愿望,自主学习的能力,造就生动、活泼着发展的人,即从“认知体”提升为“生命体”。

“高明的教学方法都是技术堆积的,而不是教育的智慧”。课堂上精心演绎教师个人的“钻研所得”,是展现教师个人的才艺展示,不是有效课堂。有效教学首先不是考虑教师用什么一鸣惊人的新“招”,而是要首先研究学生,然后是研究适宜的内容与目标,最后才是方式、方法问题。教学实施中根据课堂的生成实际,不断调整,展开教学。

要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满足需要”是前提,“目标引领”是助推器;“考核机制”是有效保障;“教育科研”是得力支撑点;“教学反思”是一把金钥匙。

课堂是教师的教育和人生智慧流淌的天地;是教师生命力焕发的域所。所以,听课的智慧在与享受着施教者课堂中飘洒的“真知灼见”的沐浴,感受着施教者“行知”之间的微妙关系,而“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听课之要,首先在于把握教师在课堂上的价值追求,即教师在课堂中的追求是当下的,还是终身的;是狭溢的,还是完整的;是冷冰冰的知识的堆积,还是涌动着智慧的暖流。一堂课的价值在于有“知”有“智”,只有“知”与“智”同步增长,学生才真真正正实现和谐发展,和谐就是多元并存,“和而不同”,这样的课堂才是有价值的,才能满足学生终身的需要,才是优质的、难忘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