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学纵横>>教学管理>>交流平台>>正文

杜郎口中学课改经验考察报告

发表日期:2007/11/28 21:15:30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197位读者读过

 
精神+信念+理念+机制=奇迹

——杜郎口中学课改经验考察报告

徐州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刘勇

   为加快推进全市课程改革步伐,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尽快形成课程改革的特色,徐州市教育局于2007年3月14-16日组织由各县(市)区教育局分管局长、基教科长和部分初中校长共48人组成的考察团,在李玉良副局长带领下,赴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杜郎口中学,学习考察该校的课程改革成果和经验。

   15日,考察团在杜郎口中学观摩了各年级、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实况,参加了学校一天两次的教学评议会,听取了学校领导和县教科所的经验介绍,与学校中层领导进行了咨询座谈。紧接着,考察团在所住旅馆又召开了交流研讨会,大家就所见所闻所感畅所欲言,普遍感觉到,杜郎口中学的改革经历让人荡气回肠、热血沸腾,杜郎口中学所取得的改革成果和经验,令人震撼、让人回味、更引人深思。

杜郎口中学改革前后的巨变

   杜郎口中学是一所乡镇级农村初级中学,地处茌平县东部最边缘,与德州市接壤。学校四周都是田野,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校门前连一个小商贩也没有。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直到我们去考察时,全校116位教师中本科学历31人,其中仅有1人的第一学历是本科毕业,其余30人中,5人的第一学历为中专,25人的第一学历为大专。这个学校曾经连续10年教学成绩处于全县倒数行列之中,教师和学生流失十分严重。1998年春,初三年级共有学生60人,但到中考时只剩下了11名学生。全校每年能升入高中的学生仅为个位数,而且全部是复读生。镇人代会每次评议都给学校黄牌警告,县里也多次下决心想把这所学校撤并,可以说这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双差校”。

1997年4月,现任校长崔其升临危受命,出任该校校长。在学校生死存亡之际,崔校长以置死地而后生的胆识和勇气,顶住层层压力,冒着重重风险,克服种种困难,带领全校师生在校园内开展了史无前例的“教育革命”:彻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人。经过几年的艰苦探索,杜郎口中学逐步摸索出了一整套教学模式和管理制度,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2年县教育局对全县23所初中进行综合考核,杜郎口中学由倒数后三位升至前十名,2004年中考成绩跃居全县第三位,2005年跃居全县第一名。2005年,该校有268名学生报考茌平一中,竟被录取了267名。杜郎口中学的毕业生自主参与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感悟能力、临场发挥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比较强,受到高中学校的欢迎。2006年聊城市高中统考,茌平县共有4名学生进入全市前10名,而这4名学生全都毕业于杜郎口中学。杜郎口中学的改革实验得到县、市、省、国家教育部的重视和肯定,被全国各种媒体广泛报道,各级各类现场会先后在该校召开,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学校先后被评为“聊城市教学示范学校”、“市级规范化学校”、“山东省重点课题研究基地”、“中国创新教育杂志社重点调研基地”、“全国合作教学研究基地”。 杜郎口中学成为中国素质教育二十年来继黄冈、汩罗和洋思等学校之后的又一个改革典范,被教育界专家誉为堪比“剪辫子”“放大脚”式的“农村教育的一场革命”、“新课改的理想”、“教育奇迹”。现在的杜郎口中学今非昔比,聊城市颁发决定在全市推广杜郎口中学的改革经验和教学模式,如果校长抵制,“不换思想就换人”;学校的各种基本设施正在紧张建设中;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被邀请到许多地方作报告、上示范课;杜郎口学校的毕业生被高中学校录取后享受单独编组成班的待遇;聊城市的教学评优课也以杜郎口中学的模式作为评课标准;自发到杜郎口中学考察学习的人来自全国各地,络绎不绝,每天平均达四、五百人。参观、考查学校竟然还要买门票,我们考察团的同志谑称“牛得向杜郎口一样”。

杜郎口中学的改革“创举”

    杜郎口中学在改革过程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其中有一些是具有“原生态” 的原创性举措,以下举例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但从中不难看出他们的改革思路:

   教师不讲课,学生自主学。杜郎口中学实行“10+35”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一堂课45分钟,10分钟属于教师,35分钟属于学生。刚开始,教师不理解,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不让明讲那就偷着讲,学校检查时不讲,检查后再接着讲,不让在讲台上讲,就在台下讲,怕发现就小声讲,有的干脆上课时在教室门口设置“瞭望哨”,结果把“10”无限放大,而学生的“35”就挤没了,于是学校干脆实行了“0+45”模式进行矫枉过正,下封口令,明确要求课堂45分钟,教师一句话,一个字也不准讲,谁讲处经济罚款,停课两周,还不准成绩下滑,要想方设法保证成绩,学校随时抽查课堂学习效果,谁的教学成绩下降,同等处理。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教师接受了将课堂教学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后,学校才又重新回到了“10+35”的课堂时间分配模式上来。因此,在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们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快乐、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

   教室里面没讲台,课桌围成方块块。崔校长说:讲台是“神台”,讲桌是“霸权”,严格来讲,中国教育的诸多问题就出在讲台上。有讲台在,就容易滋生垄断和独裁,就无法建立真正的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爱、理解、宽容和亲情,也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发自心灵的激励、鼓舞、感化、召唤。为了配合“10+35”乃至“0+45”的教学改革,杜郎口中学将所有教室里的讲台全部撤掉,从形式上取消了几千年来教师赖以为生的“主阵地”。教师没有讲课的地方了,教师不能讲课了,教师该怎样教学?这无疑是对传统教学观念和模式的一次革命!教师的上课形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形式也应随之而变,每一个教室里的课桌都由原来面向讲台的横排式,变成几个相对独立的方块形,就是为了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教室内外皆黑板。杜郎口中学的每一个教室里三面墙上都挂上大黑板,教室外墙上也是大黑板,每块黑板都被划分为若干块小黑板,可同时供30多人使用,小黑板顶端让学生写自己的名字,下面留给学生写字、做题。上课时,教师布置完学习任务,学生就可以自由地在黑板上写、画。教室里写不下,就到教室外的黑板上写,也可以在地上写。学生上黑板已成为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的一道风景线。有人玩笑地提议崔校长申请“黑板面积最大的教室”世界吉尼斯记录,有专家曾这样评价说:“杜郎口把黑板这种最原生态的教具运用到了极致,黑板哪里还是黑板,简直就是‘魔板’了”。

    教师都上三种课。在杜郎口中学,不管哪个年级、哪个学科,教师都得上三种课型: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教师备课时要针对这三种课型分别写出预习课教案、展示课教案和反馈课教案。学校没有自习课,所有的课都是正课,都由教师按这三种课型来上。这三种课型后来成为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三三六”教学模式的主要模块。所谓“三三六”模式教学,即课堂自主学习的三个特点:主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的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学生没有课外作业。学校老师从不布置课外作业,学生所有作业和练习都在课堂上通过自主探究、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和生生互助等方式完成。

   学生名言贴满墙。在杜郎口中学到处可见将学生的话装裱成的“名言”,每幅“名言”的上方贴着学生本人的放大照片,落款题上学生的姓名和所在班级。学生“名言”上墙,既是对学生的激励和鼓舞,从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对学校的热爱、对课改的拥护和赞同:

“课堂答辩,舍我其谁”  ——初一(2)班  刘同庆

“如果说我们是鱼,那杜郎口中学便是水,得水之鱼,方能弋海”

——初一(4)班  东超

“个性张扬于课堂,知识储蓄在心囊”   ——初三(6)班 尚钰桐

“‘教改’让我们由‘客人’变为‘主人’,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宰”

——初一(6)班  袁胜男

“我因活跃课堂而成长,课堂因我活跃而精彩”——初二(6)班  董庆超

“在动态中探索,在快乐中求知,在情感中展现” ——初一(4)班  刘亚芬

   一天两次点评会。杜郎口中学每天召开两次点评会,一次在上午8点,内容是对前一天下午老师教学和学生晚上休息等情况进行反馈。一次在下午1:50,主要反馈上午教师上课的情况。两次会由校长主持,学科主任分学科进行指名道姓的点评。

   独具特色的业务论坛。每周六下午,杜郎口中学用四个课时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业务活动,他们称之为“业务论坛”,要求每个人讲一周的收获和教训,反思自己的教学,总结自己的心得。业务论坛现在成为教学过程管理中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们自主探究、展现自我的一种形式。论坛话题相当灵活,只要是教育教学范围内的话题都可以自由谈论。论坛由校委指定班主任组成评委,随讲随评,即时宣布结果,以学科组形式排序,计入本人考核。随着实践的深入,业务论坛的题目由开始自定逐渐变为由校委提前一周指定公布。如:“我的课堂程序与学生活动”、“听课评析”、“谈预习”、“有感于学生评教”、“我的工作态度与质量观”、“怎样看待别人提不足”、“我与榜样的差距与对策”、“我对上过的一节课的回顾与反思”、“我的课堂优与缺”、“我对大容量、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解与操作”、“我的教改之路”等等。论坛题目针对性强,能够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通过论坛,教师们不仅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到了其他教师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明确了自身专业发展的方向,体会到了唯有自己才是专业发展的主体。业务论坛是杜郎口中学教师从“教书匠”向科研型专家转化的有效途径。

   分层实行聘任制。杜郎口中学的聘任制分几个层面进行:校长选聘级、部主任;年级主任选聘班主任,部门主任选聘学科组长;班主任两人为一组,共同选聘任课教师。落聘的人员全都进入后勤做服务工作,待遇上与教学人员差距很大。

我们向杜郎口学些什么

    杜郎口中学的改革创举大胆惊奇,令人耳目一新、怦然心动,杜郎口中学的改革经验丰富多彩,让人爱不释手、难舍难弃。心动和震撼过后,静心沉思,杜郎口中学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们究竟向杜郎口学些什么、怎样学 ?这是我们考察期间大家思考、议论最多的话题。是学他们的“三三六”教学模式,学他们把墙上都挂上黑板,还是学他们不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在考察团的交流研讨会上,各县(市)区的局长、科长和校长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表露了考察中的心得和思考:

    沛县教育局李伟副局长给杜郎口中学的成功总结了三条经验:校长要有改革的胆识、决心和愿望,要苦干、实干、认真细致,学校要有自己的特色。

    铜山县教育局吴亮副局长强调,除了领导有改革的魄力之外,还要有长期坚持改革的恒心和毅力。

    睢宁县教育局基教科袁彦副科长认为,杜郎口中学找到了改革与应试的结合点,他们的突破口就是关注学生,让学生动起来;同时政府的行政保障作用很重要,要给学校留有改革的空间。

    邳州市教育局徐武汉副局长把杜郎口的经验归结为学校求实务实的工作作风,在于他们把人们都已熟知的教学理念化为了课堂教学的具体行为,把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做到了极致。他们追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追求学校文化的熏染,追求管理机制的效率。

    新沂市教育局基教科的朱继俭科长则认为,中国教育改革走杜郎口的改革之路是可行的。他更看重的是杜郎口中学的那种改革精神,这就是敢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贾汪区教育局单海峰副局长把杜郎口中学的改革与我国上世纪80年代农村实施包产到户的改革相提并论,认为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最大限度地释放了人的积极性。

    鼓楼区教育局刘尊立副局长称赞杜郎口中学是一所学生发展的样板校、教师发展的样板校、文化管理的样板校。他认为杜郎口的经验表明,只有教师退出了课堂的统治地位,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退出来,才能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实践,教师才能得到发展。

    泉山区教育局胡晓燕副局长认为,杜郎口的改革实践表明,一所学校的校长必须要有思想、有思路。胡局长似乎更对学校的考核机制、评价制度感兴趣,她认为杜郎口中学的评价制度很有特点,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

    九里区教育局蔡冬梅副局长重点谈了杜郎口中学改革留给她的三点印象: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持之以恒的改革精神,完善各种机制的建设。

    徐州市科技中学校长刘巨达考察杜郎口学校的体会有两点:第一,弱校也能变名校,关键在校长,校长要有理念。第二,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

    徐州市十三中学校长刘尚锦认为,杜郎口中学的成功在于他们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教师的生存方式,改变了学校的管理方式。他说:“一所名校究竟应在哪里出名?扬思中学、东芦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的实践都证明了一点,名校应名在课堂”。

    市教育局李玉良副局长在座谈会最后总结时谈了他的观点。他说,杜郎口中学的东西很多,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观察、评价和学习。我认为我们应该学习杜郎口中学的“四个一”:(1)学习杜郎口人的一种精神,这就是敬业精神。他们对事业的真诚、对孩子们的挚爱是非常深刻的,这是他们不断向前、百折不挠进行改革的原动力。(2)学习他们的一种信念,这就是千方百计地把教学质量搞上去。杜郎口人不争论什么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但他们坚信: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办学特色是学校的风景线。正是这种信念促使他们狠抓教学质量,才有了今天的成功。(3)学习他们的一种理念,这就是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唤醒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主体。正如学校横幅标语上所写: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学生的一生负责,为学生的一生成长奠基,这就是促使杜郎口成功的一个理念。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理念,他们才敢于创造这样一个课堂,才能探索出那个“三三六”教学模式。(4)学习他们一个机制,就是管理机制。杜郎口的管理机制是激励和约束并存的机制,更多的时候他们使用的是约束机制,实际上这是一个敢于碰硬的管理机制。我们的校长经常使用正激励机制,而对负激励、约束机制不会用、不敢用。有些学校的领导班子比较软,对不良风气不敢抓、不敢管。学校机制的建立离不开校长的努力,如果一个校长不敢碰硬,杜郎口中学能有今天吗?我们学习杜郎口,要学的就是这些东西。

反思与建议

一、课程改革要结合实际,要选准改革的切入点。

    杜郎口中学的改革经验是鲜活的、生动地,成功的,但只能学习,不能照搬。因为它有杜郎口中学独特的时代背景、人文环境、自然条件等滋生土壤,它只能在这片土壤上发芽、生长,直至枝繁叶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如果把杜郎口的经验全盘移植,或无法生存,或长成其他。同样,我们学扬思、学东芦、学南通,也只能学其精神实质,而且要和本地、本校的实际相结合,否则,难免“画虎不成反类犬”。难怪有人总结说“学‘杜’者生,似‘杜’者死”。反思我市一些学校学习和借鉴外地经验的经历,鲜有成功者,就是因为往往只学其形,未学其神。外地经验怎样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关键是要找到两者结合的契合点,也就是要找准改革的切入点。切入点的选择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从校园文化入手,从班级建设入手,从学校管理入手,从德育入手,也可从学生入手,但纵观杨思、东芦和杜郎口等学校的改革思路,最直接、最有效的切入点应该从课堂教学入手,其中最核心的是改变教师的行为。我市西苑中学为什么能在短短几年迅速发展?就是因为西苑的管理制度真正触动了教师,考核机制在逼迫教师改变教学行为。建议学校要认真研究自己的校情,寻找适合自己的切入点,突破一点,不断深入、扩大,从而带动全面。

二、改革要坚持不懈,要不断攻坚和破解难题。

    任何一项改革都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问题,甚至重重阻力和风险,能面对困难险阻依然坚持不懈,保持改革的恒心和毅力,这种精神本身就难能可贵。杜郎口中学的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靠得就是他们持之以恒、知难而上的精神。上世纪90年代,我市也曾推行过“30、15讲练工程”的教学改革,这与杜郎口的改革思路颇有几分相似,但在遭遇种种困难之后无奈地放弃了,实在可惜。如今的课程改革为什么由热转冷,为什么许多学校即使找到了很好的突破口却无法深入下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困难太多而没能及时解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坚持改革光有精神是不够的,还要有克服困难、破解难题的能力。改革越深入,困难和难题也就越多,不及时扫除障碍,改革就无法进行。因此,我们在坚持改革不动摇的同时,要做好破解难题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建议市、县(区)和学校组织研究队伍,逐一列出当前课改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难点问题,及时、不断地攻坚解决,在不断化解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使我们的课改工作得到推进和深化。

三、将推进课改和提高质量有机地结合起来

    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目前人们的标准来看,教学质量的核心就是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但坚持课改,并不排斥追求学习成绩和升学率的提高,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本来就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现在校长和老师中有一种将改革和和质量相互对立的观点,认为搞课改势必会影响质量,要质量就不要搞课改。他们片面追求考试成绩,不惜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加班加点、加大作业量、减少学生的休息时间、死记硬背、搞残酷的应试训练,令学生苦不堪言,教师也身心俱疲,这些违反科学的行为是不能真正提升教学质量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如何既搞改革,又保持较高的质量,这需要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智慧。杜郎口中学的经验已经证明,只有将提高质量与实行改革紧紧捆在一起,通过改革来提升教学质量,才是根本的出路。只要改革现在的课堂教学方式,把学生的才能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自觉、自主、自愿地进行学习,体验并享受学习的乐趣,何愁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不提高。怎样才能将推进课改和提高质量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不妨借鉴杜郎口崔其升校长在实行“0+45”改革时的思路:第一必须改革,第二成绩不能降,至于怎么改,就由学校和老师“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去吧。我们以后进行质量监控时,也要将关注学校成绩的提高和追究其提高成绩的途径、方法结合起来,因为在不实行改革的前提下,只谈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很容易导致上面所说的那些违反科学的行为愈演愈烈。

四、学习引进,挖掘原创,坚持两条腿走路。

    外地学校的改革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应该组织更多的学校去学习、研究,并将可行的经验引入我市积极试点,但同时,我们不能忘记积极挖掘和发现本土学校具有原创意义的改革和创新。我们应该坚持两条腿走路:既引进、借鉴,又自主探索。我市许多县区和学校已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课程改革,其中就有很多值得研究总结的经验和成果。对于这些改革学校,我们应给予高度的关注,要积极地培植和扶持,要组织人员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学校研究、提炼、总结。对于已经进行改革且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学校领导班子,我们应保持其相对稳定,留给他们更多的改革时间和空间,促使其改革成功。在校长的提升与使用上,我们应坚持改革者上、不改者下的原则,在改革中观察校长的真才实学,让他们得到锻炼和发展。对于那些光说不干、只会吹不会干的校长要坚决撤换,用机制促使校长投身于改革,促进学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改革在我市蔚然成风,我市才能涌现出更多的“杜郎口”和“崔其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