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教育的灵魂
——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2007-11-9
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一个同自己生活、感情与心灵相照应的过程。读书,就应如此,方能达到其教育、净化的目的。
在书中,作者首先告诉我们,“优秀教学不应该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恰恰忽略了这点。前几天,我看到一幅漫画:一个教师,将自己的学生一个个放进车床内,铸造出的学生个个一模一样。这是讽刺,也是实情,更是教育的悲哀。平日,我们也经常听到一些人夸赞哪位老师课讲得好,总会说:“呵,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答了出来。”“异口同声”不值得我们称赞,相反,应值得我们反思。教育,就是要教出个性卓然的不同的人,这个社会才会变得生机勃勃、纷繁多彩。如果学生们一个个行事、考虑问题、表达看法甚至生活习惯都一模一样,如砖模子里倒出来的,社会的和谐、祖国的兴盛、未来的发展,就会成为一个个五彩的肥皂泡。
教师,不应只讲技术,而应讲艺术。对待每一个学生,首先,应把他当人,应让他自由地、充满阳光地向前向上发展。我们,仅仅是引导,以我们心中的完美和优秀来引导他们,而不是加上种种束缚来约束他们。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一种用感情默默浇灌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如花儿一样,含苞怒放,色彩斑斓。
其次,作者认为,优秀教师的核心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这讲的是榜样的力量,尤其时下,社会道德水平每况愈下,教师的品质在日常的生活中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一万遍,不如自己做一遍。一个品德低下的教师,无论他技术怎样纯熟,我想,他也不会把学生教好。因为,学生在时时模仿着他的行为。相反,一个好的教师,不需要繁多的话语,只要一个个动作示范,自会带动着一批学生。过去所说的“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的是干部”,其理也是如此。
再次,作者强调了优秀教师的一个共同特点,“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做深层次的交流”,也就是我们说的,和学生打成一片。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有血有肉的孩子,他们有思想,有感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和他们进行感情交流,时刻地关心着他们。郑渊洁在回忆自己小时候时说,自己最感谢的是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老师,一次,他的一篇作文写得好,这个教师对他进行了鼓励,并推荐到校报上。他说,从此,他心中有一个想法,他的文章写得好,一定能写出成绩。正是这个想法,促使他成了童话作家。
漫步教师心灵的园地,我默默地感应着。我觉得,帕默尔的有些观点,对于有着几千年教育史的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关键是我们都是这样认为的,却并没有这样做——理论与实践相背离,才是我们在新课改下所应真正注意到的。好在,帕默尔又一次提醒了我们。
选自------中国教师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