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新闻中心>>教育视窗>>正文

也谈教育惩戒

发表日期:2007/12/17 18:29:46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649位读者读过

 

也谈教育惩戒

2007-12-14

  读了《中国教师报》《那一声声“叹息”》和《盼望教育惩戒立法》后,那感觉怎一个“爽”字了得:这些话,憋在我们心里太久了,现在有人替我们说出来,心中敞亮了许多。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最近几年来,隔三差五地就会有家长到学校里找事,哪个老师打着他的孩子了,哪个老师批评他的孩子了,有的还说着一些难听的话,更有甚者,到学校里大吵大闹。对此,我们的校长和老师只得低声下气赔不是,以求息事宁人。校长经常提醒我们,不要体罚学生,要用爱来教育学生。时间一长,对于说教不起作用的学生,没有老师愿意管了。何苦呢?管得深了,工资一分也不多,还往往给自己惹来麻烦,还不如睁只眼闭只眼,落个清净。

  看多了这样的故事:一个问题差生,一次偶然事件,老师鼓励表扬了他,并委以重任。这个学生由此发生了转变,成了优秀生,成了成功人士,教育如童话般美丽。我们生活中确实有这种故事,但不是所有的“丑小鸭”都能变为“白天鹅”,不能以偏概全,由此否定了惩戒教育的作用。

  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过∶“通过一个故事就能让孩子改变,这是神话。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甚至是漫长的过程。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反反复复犯错误的过程。其实真正让孩子改变的不是故事,而是一个长期的体验。”这里的体验,应该包括犯错误的体验,而犯错误之后适当的惩罚,无疑增加了体验的强度。

  近几年来,时常在媒体上看到这样的事情:学生出了错,教师进行惩罚,结果孩子一怒之下喝了农药,或是精神失常。于是,媒体大做文章,呼吁教师要尊重学生,不要体罚学生,要用欣赏鼓励法教育学生,还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等一些理论作为论据,一味谴责教师,弄得教师们有苦难言。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对此深有感触。我不否认在一些事情上,确实有的教师没掌握好惩罚的分寸,导致出现了不良后果。但不能由此把教育惩罚一棍子打死,把责任全推在教师身上。这样的结果,只能让学生更加肆无忌惮,更不把教师放在眼里,更听不进批评。试想一下,一个连教育惩罚都不能承受的孩子怎么去理解责任和后果,怎么去理解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怎么去承担责任,怎么去面对以后人生的风风雨雨?

  适当的惩戒教育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它让学生品尝自己错误行为的后果,让他们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这本身也是一种挫折教育。我们应该正确地利用它,使我们的学生在欣赏教育中不断追求上进,同时也能接受恰到好处的惩罚教育,让他们意识到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遵守学校纪律和社会公德,否则就要受到惩罚。

  教育不是童话,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教育工作是一项繁琐细致的工作。激励、赏识、表扬、批评、惩戒……应该多管齐下,各显其能,使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作者:居金秀)

 

 

选自------中国教师报